当前位置:主页 > 氦柯二 >

心香一瓣荐芬馨

  一篇成功的写人文章,必然能够使读者从描写中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感其情。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从肖像、语言、心理、动作和事件等方面入手。这其中,相对于肖像、语言等具体可感的内容,心理描写常常会让同学们感到苦恼,甚至不由得发出疑问:怎样才能把抽象的心理活动写得生动起来呢?记叙文中的心理描写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只是说“高兴极了”或者“我想”这样不可以吗?

  心理描写,是直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状态的一种写法。只有把文章里的人物心理活动具体展现出来,才能真正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文章才会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在初中七年级下第二课课文《一面》中,作者写“我”接受鲁迅先生赠书之后,“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文章通过“我”的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作为进步青年的“我”对鲁迅的关心,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也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由此可见,恰当的心理描写在文章中不仅有利于刻画人物,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把人物写“活”,而且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心理描写的方法

  那么,如何进行心理描写呢?具体来说,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

  一:利用人物的内心独白:

  从字面意思来看,内心独白也就是自己在心中说话。这其实类似于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画外音”,它揭示了人物在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对于文章主题的表现有较好的作用。

  例如,在课文《三颗枸杞豆》中,“我”逃学后发现树林中有人,“我吓了一跳,心里想:‘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是爸爸?要不就是那位尖眼睛的女老师?’我赶忙在一棵大杨树后面躲起来,从浓密的草丛缝隙里偷看。”寥寥数笔,一句有趣的心理活动描写,写活了一个淘气顽皮、不喜欢读书上学可是又有些怕家长、怕老师的儿童形象,这也为后面“我”的转变作了伏笔。这样的心理描写不仅切合人物身份,更符合这一人物在这一时刻的真实的想法。同样,在课文《三个太阳》文末,作者这样来写即将离开的女画家:“她在心底动情地呼唤着:南极!南极!南极!”女画家内心深处的多次呼唤,表现其心潮起伏、不能平静的状态,歌颂了这一位具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在影视作品中,画外音打破了镜头和画面景框的界限,把电影的表现力拓展到镜头和画面之外,强化了影片的视听结合功能;而在记叙文中,内心独白不仅推动了文章内容的发展,还使人物内与外互相补充、互相衬托,形象更加丰满,更有利于读者深入了解作品中人物。一般来说,在写内心独白时,前面要加上“我想”、“心说”等提示语,以避免造成读者的误解。

  二: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

  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即使不愿说出来,也总会通过他的语言、动作、外貌或是神态表现出来的。因此,通过描写人物的种种表现,就可以间接、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样来看看《一面》这篇文章,当“我”十分希望得到鲁迅先生的译著时,文章是这样描写的:“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这里,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内心活动和动作结合在一起,“踌躇”是处于两难之间,“摩挲”正是这种思想的外在表现。

  如果平时的观察较为仔细,善于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等细微之处中发掘出人物的思想情感,那么,学生在习作时,就不会出现人物描写单薄、干瘪的窘境。例如写人物的眼睛,一般学生总会去写“水汪汪的大眼睛”、“乌黑的又圆又大的眼睛”等等,这样写的确没有错,但我们再看看这样一些写法:高尔基在《童年的朋友》中是这样写的,“黑眼珠儿闪烁着气愤的光芒”, 从孩子的视角观察,让我们看到因生活的艰难而流露出对生活的抱怨的“外祖母”形象;而在一位寻求真理的进步青年眼中,鲁迅先生具有的是“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展现了具有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长者形象。前后的对比,我们很容易判断出形象的生动、内容的深刻等方面的差异,可见,在对人物进行描写时,同时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表现更突出。

  三:利用好环境、景物描写:

  对环境、景物的描写、渲染也能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些语句正是极好地说明了这两者的关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每当我们阅读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些语句,自然会感同身受,眼前也会闪现出一个生意盎然的乐园的景色,体会到那种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心理。

  在课文《三个太阳》中,有一段这样的景色描写:“她望着夜空,夜空已变得像原来那样明净。头顶上挂着一颗星星,只有一颗,闪着莹莹蓝光。”这是在和暴风雪搏斗之后“女画家“的内心世界的反映,烘托出她与大家一起战胜暴风雪后的愉快心情。

  因此,我们在实际写作时,要学会有意识地将景与情结合起来考虑,利用环境、景色描写恰当地烘托人物心情,表现出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世界。

  四:利用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描写:

  我们先来看看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小女孩又擦亮一根火柴,火光把四周照得通量,奶奶在火光中出现了。奶奶朝着她微笑着,那么温柔,那么慈祥。 “奶奶--”小女孩激动得热泪盈眶,扑进了奶奶的怀抱。“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小女孩把手里的火柴一根接一根地擦亮,因为她非常想把奶奶留下来。……火柴熄灭了,四周一片漆黑,小姑娘幸福地闭上了眼睛。”可怜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天的夜晚,心中充满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于是,在微弱的火光中,不由得产生了幻觉。

  人物的幻觉与梦境,是人物在特定的处境中心灵深处的思想的体现,是作品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例如在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由于对老师过于思念,于是“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在这里,人物的思想情感就在这看似荒唐的举动中表现得入木三分。陆游在其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已68岁诗人,深夜卧听风雨之声,竟然觉得自己来到了沙场之上浴血拼杀,看似虚幻的梦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进行心理分析:

  这儿的分析是指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剖析。

  在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中,作者是这样看待小男子汉去幼儿园的行为的:“问他喜欢托儿所吗?他说:‘不喜欢。’可是他明白了自己不得不去,也就坦然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这里,作者在介绍了小男子汉的去幼儿园的种种表现之后,合理地对他的心理作了分析,也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由于“我”不能钻到他人的脑子中去看,所以采取这种写法,必须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去合理地揣摩、推测,合情合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应该看到,一篇完整的优秀的文章,进行心理描写不会是孤立地运用某一种方法,只有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综合的、立体式的描写,才能塑造出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写好心理描写的关键是要了解、熟悉你所描写的人物,否则,离开了人物的独特个性、具体环境,想当然地去作心理描写,只会损害人物形象,伤害文章的主题。

  心理描写实战演练

  那么,如何在实际写作中适当采用这些心理描写的方法呢?我们先来看一位同学写的作文片段:

  “昨天考过的语文试卷发下来了,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我真的很怕爸爸看到这份试卷。怎么办啊?”

  这是某学生写自己知道考试成绩后的一些心理活动。虽然文章中用了 “很是伤心” 、“很怕”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伤心、多怕,原因就是他用简单的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

  对这个片段,我们可以尝试进行这样的修改:

  昨天考过的语文试卷终于要发下来了,看着课代表一张张地分发,我的心也随着课代表的手忽上忽下地跳个不停。终于是我的了,我颤抖着伸出手,慢慢翻开试卷---五十四分!我脸腾地一下就红了,鼻子一酸,差一点哭起来,教室里同学们嗡嗡吵闹的声音似乎都是在笑话我,我才考了五十四分!

  我提心吊胆地看着我的试卷,那鲜红的五十四分好像恶魔一样张牙舞爪地冲我扑过来,我仿佛看到爷爷在叹气、妈妈在抹泪,而爸爸抄起扫帚冲向我。怎么办啊?老天爷啊,快救救我吧,今后我再也不敢上课开小差了,再也不敢抄同桌的作业了,再也不敢在家里撒谎说没有作业去看电视了……

  再如,一般人都会有过走夜路的经历,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文章中没有简单地去写“害怕”、“恐惧”这些字眼,却能够让我们真实体会到人物的这种心情:

  雨,似乎是停了;可风,吹得似乎更起劲了,呲牙咧嘴的、怪声怪调的,围住了我。满眼的黑,似乎有无数的幽灵藏在四周,窥视着我,我把手中的雨伞抓得更紧了,鼻子上,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没有鬼的,没有怪物的,没有……”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着,可是心却更加咚咚地跳起来。

  由此可见,对于描写人物来说,注意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有利于将人物的形象体现得更加丰满,使读者感受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等描写,是不能够截然分开的,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融为一体,才可以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将人物写“活”。描写内容也必须符合特定情景中的人物的心态,真实准确,不能脱离人物去天马行空,让人觉得不可信,同时,也不能随意臆造,无限制扩大,冗长繁琐的心理描写往往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附:学生作文及分析:

  春 雨

  “沙沙,沙沙”,轻柔的雨声,如蚕吃桑叶一般,给开学后第一个周末夜晚的宁静中增添了一丝春意。

  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应该每一个人都睡着了吧,也许只是除了我。

  整夜,我都在眼睁睁地望着天花板,不断地在想:“读书,为什么就要考试呢?”(先写景,再写人,以景衬情,突出“我”内心的烦恼)

  很多学生都视过周末为幸福,可是,对于我,感受到的却是耻辱——开学第一次摸底考试,我有两门功课不及格!听着妈妈的叹气声,看着爸爸默默地抽烟,我真希望他们能狠狠地打我一顿,那样,也许我的心中会更好受一些。脑海中转着这些念头,我不由得伤心地想到:“算了吧,也许,我不是读书的料,注定是成不了材的了。……”(通过回忆,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准备,也进一步写出“我”的伤心、绝望)

  远处,隐约传来几声鸡鸣。“哦,天快亮了。可是,这个周末对我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坐在床沿上,我又发起了呆。哎,对了,一个星期前我种在院子里的那棵小树怎么样了?刚从路边捡回来的时候,妈妈说它像枯枝一样,肯定活不了,可我不信,硬是在院子里挖了个坑种了起来,接着就忙着开学,都快把它给忘了。对,看看去。(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心理、动作描写都符合此时的“我”的状态)

  毛毛雨在天地之间不紧不慢地飘着,让一切都模模糊糊的。几点雨星打在脸上,让我精神为之一振。(景色的描写,写出“我”精神的不振作,也寓意希望的存在)

  哦,那是什么?我揉揉眼,对着枯枝似的小树苗仔细地端详起来,树枝上闪动着一点绿光——是嫩芽!是从那坚硬的树皮中挤出来的一点点充满希望的嫩芽,虽然像米粒一样,可是它预示着这一棵小树苗已经活了。几点雨星洒在芽点上,聚成了一颗晶莹的小水珠,嫩芽儿贪婪地吮吸着,就像快活的婴儿在吮吸母亲的乳汁一样。(描写细腻,寓意明确)

  唉,小树活了,将来它也许会长成一棵大树的。看着小树,我不禁有些发呆。(树能喜逢春雨,人呢?“我”的发呆不正是对“春雨”的渴望吗)

  “有人在家吗?”院子外的声音把我惊醒。开门一看,竟是班主任赵老师。

  老师还是像往常一样,嘴边挂着浅浅的笑意,也许是走得太急的缘故,虽然撑着伞,但身上还是沾着星星点点的雨珠。(写老师,紧扣一个“笑”字,突出人物特征)

  “赵老师,您是来找我爸爸妈妈的吧?您等一会,我去叫他们。”我赶紧请老师进屋。

  赵老师笑了笑,亲切地说:“不,我是来找你的,趁周末,和你说说学习的事。”我顿时羞得低下了头,声音低得连自己都听不清:“老师,我笨,学不好了,对不起老师……”

  老师又说话了,——她的声音真好听!“傻孩子,你说什么呀?你一点也不笨,你很勤奋,这次考得不好,主要是老师对你帮助得不够,又没有及时帮你调整学习方法,今天老师就是来帮你好好总结的。老师相信你,你一定会迎头赶上的。”说着,老师又笑了。

  老师的笑可真好看啊,就像春风一样让人心情舒畅;老师的话也是那么好听,就像春雨让又冷又硬的土地复苏一样,能让绝望的心复苏。(比喻贴切,紧扣景色)

  送赵老师离开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小树苗,我把老师拉到院子边,指着那点小嫩芽把关于它的故事告诉了老师。(过渡自然)

  赵老师饶有兴趣地听完,又笑着说:“小树本来就没有死,现在,只要一点春雨的滋润,它就会露出新芽。以后,它还会长成一棵大树呢。”(借物寄意,充满爱心的老师巧妙地鼓励着自己的学生)

  “真的?”我高兴地抬起了头,倏地,几点雨星洒在脸上,像在亲吻着我。

  晚上,我又做了一个梦,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棵小树,在春雨中很快很快地发芽、抽枝,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人们从我身边走过,都不由得赞到:“好一棵栋梁材!”可是我却摇动着树枝,笑呵呵地说:“谢谢春雨吧!”(天真的美梦,积极的信心;“谢谢春雨”一句,一语双关,寓意深刻)

  点评:文章立意新颖,结构严谨,描写细致,写出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细致地刻画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动作、语言和环境等方面的描写,将一位考试失利遭遇挫折的学生,由伤心、绝望转而充满信心的过程,写得生动可感、真实可信,更加说明老师带来的这场“春雨”的及时,赞美了人民教师,使文章的主题更有意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