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氦柯一 >

古代常说“午时三刻”,到底古代对时间是怎么划分的?

  现代对一天时间的定义是以标准的24小时制,国际上通用的计时方法是将一天分为上午12个小时和下午12个小时,国际以上午(AM)下午(PM)来区分这两个12个小时。并划分了时区,以穿过白令海峡的日期变更线作为一天的始终,这里也被定义为地球东西经共同的180度,以这条经度线开始分别往东西两个方向依次递减经度,东西经在地球经度0度再次重合,这里就是我们地理课本上的本初子午线,因此地球就这样被划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我们中国当今所用的“北京时间”就是以东经120度~东经105度这个时区作为代表,这个时区也被称为“东八时区”,北京时间正是以东经112.5度作为太阳一天运行轨迹的参考线。这一带地区在北京时间正午12:00看到的太阳就是位于一天最高的位置。

  当今的24小时制是将每个小时分为60分钟,每分钟60秒。在古代我国的时间则是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每个时辰的划分按刻。因为古代计时的工具是用“铜壶滴漏”,由日壶、月壶、星壶与受水壶构成。日壶中的水以恒定的量渐次滴入各壶,直至受水壶。受水壶中有标有时辰刻度的铜尺表,水中还有指示刻度的浮舟,以指示该时辰所在的时刻。

  在明代及以前,古人将一天十二个时辰分为百刻,每个时辰分为初时段和正时段,每段分四大刻一小刻,总共每个时辰八大刻,二小刻。每大刻又分为六小刻,每小刻为十分个时辰共计八刻二十分,这样一天就是一百刻。古时的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初时和正时各一个小时,到清代以后,就将每个时辰的两个小刻取消,均分到八刻当中,这样每刻就等于现在得15分钟了。

  古人计算时间的方法就和二十四节气的算法一样,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个月令,每个月令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每气又分为三候,一年共计七十二候。在古代对时辰的确定是以日中作为午时正时段的开始,日中则昃,与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开始昼减夜增的一样,都属阳极阴变得道理。午时三刻则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因为午时过三刻从四刻开始,就是阳极阴变得时候,太阳在这时从东升转向西落,代表阴气开始初生,阳气开始衰落。在古代唯心的说法就是午时三刻盛极的阳气能将死囚的戾气消散,以保世间太平。同时,时刻的划分也对古人观察太阳出没的时间提供了依据,从而方便古人推算出二十四节气交节的精确时间,完善了历法,推动了农业生产。

  举报/反馈